田野里大片的竹柳青翠欲滴,青蛙在池塘里唱着了“大合奏”,猪舍里一头头猪养得膘肥体壮,一笼笼的鹌鹑正等待搬进“新家”……9月8日,记者走进孝南区祝站镇迎春村宝林砦,眼前的景象让人无法想到,这里曾经是重点贫困村。
宝林砦是个60户400多口人的小村湾,隔黄孝河与武汉市黄陂区相邻。这里是丘陵区,土地贫瘠,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谋生。
今年68岁的熊发清是宝林砦贫困户,身患地中海贫血症,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赚100元。“我们村能有今天,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享了政府的福,也享了能人的福。”熊发清说。
熊发清口中的能人叫熊新元,在外闯荡多年,凭智慧和勤劳成为服装经销商,在十堰市开有商场。
“这个人很有赤子之心。经过镇党委、村委和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沟通、邀请,他十分豪爽地答应回乡创业。”孝南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池剑芳说,事实证明,请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014年下半年,熊新元回村,流转土地415.8亩,投资上千万元,办起了禾牧家庭农场。
走进禾牧家庭农场的标准化养猪场,周边是一片片竹柳。猪场年出栏生猪5000头,工厂化养殖,基本闻不到异味。猪场后面修建有两口1500立方米的沼气池。
“竹柳已经生长3年了。这种树喜欢湿地,耗水耗肥,我们把沼气池里的沼液用灌车通过100多米长的管子,直接输送到竹柳地里。竹柳生长特别快,7年就可以成材,是造纸的上好原料,每吨卖到1300元。长成后一亩可收入4万元。”村民熊志辉是熊新元的弟弟,之前也在外地发展,同样放弃了生意回到家乡,当起禾牧家庭农场负责人。
禾牧家庭农场饲养的是黑斑蛙,从湖南引进,目前在武汉的批发价是每斤23至28元,还供不应求。目前,禾牧家庭农场水面面积有60亩,饲养黑斑蛙,一亩水面毛收入可达4万元。
“猪粪-沼液-竹柳”,只是禾牧农场循环农业的模式之一。走进紧挨着猪场的蝇蛆房,蝇蛆房紧挨着猪场,一边是繁殖的种蝇间,一边是育蛆的粪床室。种蝇采用过期的牛奶和奶粉来喂食。3天即可产卵,6天就可化蛹。蛆吃猪粪,长大后筛出来喂青蛙。培育过蝇蛆的粪渣倒进沼气池,转化为沼气、沼液,可以说是各尽其用,毫无污染。
在鹌鹑基地,我们看见61岁的村民朱仙莲。她家里有一个身患精神疾病的儿媳,家庭负担比较重。自从村里有了这些产业,只要儿媳不发病,能带孙子,她都会来农场打工。“我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80元,做到中午11点半就回家做饭,还能兼顾家务活儿!”朱仙莲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哥哥在9月6日又注册成立孝感市稻田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养蛙基地再扩大200多亩,村里的贫困户只要有劳动能力的,我们都欢迎来打工。”熊志辉信心满满地说。(责任编辑: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