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鸭”的公卫情怀

2018-07-30 08:45   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何爱军

“你早上吃得太多了,吃了一碗热干面,还吃两个包子,热量严重超标,血糖就控制不好了。”

“控制不好算了,我不吃这多,就冒得劲。反正我也活了60多,够本了,死了得了。”

“不是想死就死得了的撒,要是糖尿病导致眼睛瞎了,腿子烂了,心脏、肾脏坏了,一时半会死不了,活着又痛苦,既给家里人添麻烦,还给社会添负担!”

“好好好,我都听你的,以后每餐少吃点饭,多吃点蔬菜黄瓜,把血糖降下来。”

“这就对了哟!你一定要记住,管住嘴,迈开腿,让自己活得无怨无悔!”

这是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唐慧玉看望正在住院的叶庙村村民刘巧林时,两人间的一番对话。两个大嗓门,你一言我一语,足足说了十来分钟。不同的是,唐慧玉的嗓子是嘶哑的,刘巧林的嗓音中气十足。

刘巧林性格大大咧咧,平时总不上医院检查身体,还是卫生院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到村里体检时发现她血糖高,经过几次三番劝说,她才到卫生院住院治疗。但不配合饮食控制,仍然按照平时的饭量大吃大喝,所以,唐慧玉不放心,要时不时到病房叮嘱几声。

在乡村,缺乏健康知识的人还不少。有些村民对体检很排斥,觉得体不体检都那么回事,查出病来,心里还不舒服,不如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唐慧玉所在的公共卫生科有10名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包括每年对全镇26个村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对893名糖尿病患者、2790名高血压患者、202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9名肺结核患者等慢性病病人进行1次体检,4次随访,管理服务0—6岁儿童2416人,孕产妇214人,对3万多名群众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等,这项工作以前并没有得到村民的配合,主动到村卫生室、卫生院接受体检、签约的村民不多,唐慧玉只能带着小伙伴们一家一户地上门。

有一天,唐慧玉到黄岗村叶婆婆家随访,叶婆婆是个糖尿病人,去她家时,邻居说叶婆婆在村里的麻将馆呢。唐慧玉追到麻将馆,叶婆婆在桌子上鏊战正酣!看到唐慧玉,叶婆婆说:“不用查血糖了,我好得很哩。”唐慧玉强行拉着叶婆婆的手,扎手指头血检测,血糖竟然达到24.3mmol/L!她劝说叶婆婆到医院治疗,嘴巴都说干了,叶婆婆却坚持认为自己能吃能喝,没啥毛病,不用去医院。一天的工作忙完,回到办公室,唐慧玉左思右想,还是忍不住给叶婆婆打电话,再次劝说她住院治疗。叶婆婆仍然固执地说:“我总不是要死的,治不治有什么关系?别个说了的,糖尿病的药一用上身,就得一直用下去!”

唐慧玉反复劝说,声音都嘶哑了,电话那头的叶婆婆的口气才有些松动。第二天一上班,唐慧玉又跑到叶婆婆家再次做工作,叶婆婆终于答应到卫生院治疗。

郑林村70多岁的汪婆婆如同很多农村的老人一样,一辈子没有进行过体检。唐慧玉带着小伙伴们到了郑林村时,汪婆婆做了B超检查,发现腹部有个大肿块,唐慧玉立即联系上级医院,让汪婆婆走绿色通道接受了进一步的检查,并手术切除了肿块,恢复了健康。第二年,当唐慧玉再次到郑林村随访时,汪婆婆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要不是你,我早就不在了啊!你真是比我自己的姑娘都好!”

在平时的工作中,唐慧玉需要经常给村民们进行科普宣传,农村大多数是留守老人,文化低,有的老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加上耳朵背,记性差,往往大声地讲了一遍又一遍,他们也只记住了一点点,下次来时,需要再次宣讲。就这么讲着讲着,唐慧玉的嗓子嘶哑了,被同事们戏称为“唐老鸭”。到医院检查,说是声带息肉,要做手术,以后尽量少用嗓子,否则会复发。大家都劝她早点手术,52岁的唐慧玉笑笑说:“等退休了再说”。

同事们知道,她是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舍不得离开淳朴的乡亲们。走在西河镇的村村落落,村民们都会亲热地和她打招呼,时不时的,还有村民趁着到卫生院看病的机会,给她带来一把自家园子里刚摘的青菜、几颗瓜果。

在唐慧玉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西河镇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区名列前茅,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居民健康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大家从以前的不配合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检、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中,一位刚刚做完体检的大妈高兴地对唐慧玉说:“感谢党的政策好,我们是越活越有奔头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