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家的房子在这条街上算得上最宽敞的。”9月5日,在孝南区新华街道文昌阁社区,72岁的王翠娥领着记者来到已拆迁的旧房边,描述着她记忆里的家。
20多年前,王婆婆与老伴拿出全部积蓄,靠着亲戚朋友,借钱建了栋3层的小楼。年复一年,王婆婆一家勤扒苦做,一边置办家具一边修缮小楼,简陋的小楼成了这条街上最宽敞的房子。这些年,王婆婆将一楼的门面和三楼的房间出租,老两口日子过得也舒坦。
传出拆迁的消息,王婆婆还不太相信。她骑上自行车,去了城西社区、星火社区拆迁现场,向附近社区居民打听。
“他们都说这次是政府拆迁,还告诉我有一个九号文件,拆迁是按文件来,一视同仁。”回到文昌阁,王婆婆仔细看了看社区张贴的“九号文件”摘录,总算放下心来。
签下协议后,房屋经过了6个单位评估,王婆婆打心眼里高兴:这个拆迁,靠谱!
社区提出房屋要拆迁时,同样年过七旬的罗一才与王婆婆不同,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下来。
1993年,罗一才买下文昌阁社区内的一栋小楼,从西门搬到了文昌阁万福路。小楼一层的一间门面租了出去,另一间他与老伴开了家小卖部,做些小生意。
“房子是87年做好的,30多年了,都是‘空肚墙’,我们住得也害怕。现在大家都装上了天然气,管道从我们家门口走,却因为消防安全不过关不能安装。”罗爹爹说,“拆迁能搬进新房子,我是求之不得啊!”
租出去的门面还有7个月才到期,租客不愿走,罗爹爹主动找到租客,给他们做工作,除了退还7个月房租,还给了一些搬家费,让租客顺利搬走。
听说打算重修“文昌阁”,王婆婆和罗爹爹这些见证了旧文昌阁的人都非常高兴,他们盼着环境变好,更多人能来到文昌阁社区,知道“文昌阁”,更希望有朝一日,曾与黄鹤楼齐名的文昌阁,能如同今天的文昌阁社区一样,迎来重放光芒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