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乡村抗疫一线的“铜墙铁壁”

2020-02-29 09:36   区政协办公室   沈秋菊

地处孝南、孝昌两县交界,全村人口近2500人的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春节期间近千人返乡,从武汉回来近300人,在周边村相继发生疫情后,截止2月28日24时,栖凤村尚无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实现疑似、确诊病例的“零记录”。这在此次武汉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堪称创造的奇迹。

那么,这奇迹,孝南区栖凤村是怎样创造的呢?

通过与孝感市孝南区政协副秘书长、驻栖凤村第一书记,防控工作队队长张国胜的交谈,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和给出人们可资借鉴的经验。

栖凤村,地处孝感市孝南区的东北部,紧邻大别山余脉,双峰山下,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处于杨店镇的最北端,位于孝南、孝昌两县交界,是一处鸡鸣两县(孝南、孝昌)三镇(杨店、邹岗、丰山),人口往来交错复杂之地,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村,也是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这个村国土面积约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自然湾,常居人口1200多人,春节期间有近千人返乡,其中从武汉返乡就近300人。由此可见,疫情防控压力很大。针对这一特定情况,栖凤村由党员、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下沉干部、村民自治组织成员、志愿服务者等200余人组成的疫情防控突击队伍,构筑起乡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首先,我们是摸清‘家底’、掌握村情,开好处方、精准施策。” 张国胜说。

疫情暴发时,正好过年返乡,我们当即提前部署,措施到位,开展村情、疫情“大摸底”。腊月三十九,村党总支书记万汉云、副书记刘国安就带领全体村干部对全村开展地毯式的“大摸底”。实行“一户一表,一人一登记”,确保村不漏湾、湾不漏户、户不漏人,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三天内不仅很快摸清了全村2589名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出返乡人口和流入滞流人口,特别是严密掌控了295名从武汉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其他地返乡人员693人这个底数,为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打下了基础。

人员底数台帐建好后,我们按3至4天一个轮回,不间断地以测体温的方式对全村在家居住人口进行以发热为主要内容的“大查排”,重点对武汉返乡人员、外地回村人员天天敲门测量体温,特别是有发热现象的对象进行密切关注;对武汉返乡人员家庭的房前屋后,第一时间全面进行消杀,督促实行自我居家隔离管理;还重点摸排老弱病残易感人群,对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群第一时间实行居家管理并告知注意事项。建立由村干部和村医组成的跟踪管理工作专班,实行“三责任、三服务、一承诺”的疫情防控管理机制,明确党员干部、包湾干部、医务人员三个管控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还重点开展了‘大宣传’。”发放各类宣传单5000余份;通过建立由包湾干部当群主的各湾微信群,将编发的微信、《告全体村民一封信》、《公告》和防疫知识等信息100余条发到群中;在村湾张贴标语、《通告》、《命令》和悬挂横幅400多条;利用村村响、手持小喇叭、2台流动宣传车,不间断地在大街小巷、湾前屋后进行循环播放“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不串门,不聚会,不打牌”等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顺口溜,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将疫情防控和卫生防疫知识第一时间宣传到各家各户,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村民的防范意识。

“最重要的是我们抓了三个‘早’字。”谈起具体工作措施,张国胜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一是早封堵。从1月26日大年初二开始,我们在《孝感市防控指挥部10号令发布前2天就对全村所有对外的25处进出路口采取13个“死卡子”,12个“活卡子”进行了封堵,实现了卡口阻控本村与外界、本村内部各自然湾之间“分割隔离”、不留死角的形式;对主要通往村外的“活卡子”选派由村干部带队、党员组成的专班设卡值守,一个简易房、一张小桌、一把体温枪、一本登记册、一个消毒壶、一干就是整日整夜,对进出车辆、人员一律实行登记、测体温、消毒,对无关人员和车辆一律不准进出,做到“逢车必查,逢人必测”,对驾乘人员逐一进行防疫筛查,坚持“三看一问”,即“看车牌;看身份证、行驶证;看体温;问哪里来、到哪里去、去找谁”。对各自然湾进出入的“活卡子”由包湾村干部负责,各湾群众自治组织选派人员把守。从严控制人员流动,阻断一切可能传染源,切实筑牢了疫情防控“安全线”。

二是早隔断。早在大年三十前,我们就把全村春节期间村民将操办的“清香”、“生日”、“结婚”、“嫁女”等“红白喜事”活动通过挨家挨户上门摸底掌握清楚,采取村干部包保和村民自治组织配合做工作的形式,全部取消了聚集活动。大年初二,村民刘进勇母亲去逝,本计划按乡下习俗停丧三天,置办酒席2-30桌。我亲自带着村干部上门做通了刘家的工作,第二天,刘进勇就丧事从简,将母亲火化安葬。初一以来,全村取消34起“红白喜事”聚集活动,村民还打破千年习俗,取消元霄节3起玩龙灯、舞狮子活动,全村共取消聚餐2000多桌。针对湾间棋牌娱乐场所人员聚集的现象,我们及时以村党总支、驻村工作队的名义发布了《关于抗疫期间严禁棋牌室进行聚众活动的通告》,关闭了全村15家棋牌娱乐场所,同时,对“顶风”作案的聚赌行为,我们采取收牌、断电等理性办法处理了6起。通过采取一些“硬核”和“怀柔”措施,有效地隔断人员聚集的传播风险。

三是早预警。第一时间对武汉及外地返乡人员上门摸排,测量体温,居家隔离,“防患于未然”。在测量体温中,我们对发现的发热对象及时送到镇卫生院诊断、治疗、观察,对武汉和外地返乡的发热对象及时送到镇留观点“留观”。对所有发热对象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天天测体温和“居家观察”。抗疫以来,我们共对7名发热对象采取了6天、14天的隔离观察措施。同时,我们还对“偷偷”跑出村外有到疫情村湾经历的村民采取“硬核”措施,坚决实行封闭“居家隔离”观察。通过采取“预警在前,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早”这些措施,有效地达到提前预警,提前阻断传播源,从而降低传播风险和有效消除群众恐慌情绪。

抗疫战打响以来,尽管我们采取了一些“硬核”和“怀柔”措施,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感触最深的关健因素还是发挥了“区镇村组织的领导核心、党员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头、群众自治组织和志原者的影响引领”的“三个作用”。张国胜充满激情地说。

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我们首先是在防疫一线成立由区政协扶贫工作队就地改转的防控工作队、镇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总支联合组成的工作专班,建立了三级组成的“联席联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自防自控”的工作体系。同时,对全体干部实行“划片包干、网格管理,下沉到湾、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一个多月来,全体党员干部没有一人休息过一天。从大年初一受命驻村至今,我们全体工作队员、下沉干部一直吃住在村,抗疫在村,没有一人回过一次家。

全村在家的67名党员都同村党总支签下了《抗疫承诺书》,人人按下红手印,被编入三个临时党支部,由曾担任过支部书记的离任村干部担任支部书记。53名身体适宜的党员主动包保295名武汉返乡的村民的联系和“居家观察”。一些党员主动到村组织报到,认领任务,服从安排。还有一些年岁较高、身体较差的老党员不能参战,就以多交党费的形式支持抗疫。全村上下真正形成了党员带头、群防群控、严防死守的“铜墙铁壁”。

在卡口上,在宣传组,在纠察队,在消毒班......,都是党员干部和党员退伍军人当组长、当班长、当卡长。年近七旬的老支书张银洲、老主任高力军和年轻党员刘忠锋,主动请缨担任消毒班班长、纠察队队长、应急分队长,一个多月来一直奔走在一线,没有停歇一天。老支书刘柏林带着预备党员刘新明,以及女婿、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刘志民      一直坚守在重要交通要道的卡子上,二十多个日日夜夜不换岗,像镙丝钉样钉在卡子上严防死守。在服务代购、车辆运输、应急处理......,都是党员、积极分子扛大梁、打冲锋。无职党员刘忠锋带领张凯、杨光强、万汉清等10多名积极分子为村民代购米、面、油、煤气等生活物资和医疗药品。一个多月来每天开着私家车无怨无悔地来回奔跑在村湾、镇区定点超市和一家家农户之间。

这次抗疫印象最深的是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了影响引领的突出作用,令人括目相看。疫情发生后,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各自然湾村民自治理事会,当即召开村民代表会商议决定结合实际在村湾出入路口设置疫情防控执勤劝返点,后来又按照村委会的统一部署,对村湾出入口按照“死卡子”、“活卡子”进行封堵和值守,都是由各湾自己组织实施,并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志愿者组成轮班值守组,既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劝返,对进出人员检查登记、测量体温,又负责湾内消毒消杀、人员聚集劝阻、生活物资代购、环境卫生治理、社会治安管理;同时还安排村民每天轮流戴着袖章口罩,在大街小巷、湾前屋后、田间地头日夜巡逻,对在村湾内闲逛、串门、聚集、聚餐、打牌等行为进行劝阻、训诫。有效遏制了疫情输入,填补了村委会管理人员的不足,维护了社会秩序,在村民中起到了情绪稳定作用,形成了村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控的合力,织密织牢了抗疫“防护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