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又“抬头”了!
7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多省多地散发和蔓延,其防控形势愈发紧迫和严峻。为抵御新冠病毒的新一轮袭击,肖港中心卫生院在正常诊疗工作的同时迅速行动起来,一边派驻人员到隔离点值守,一边做着积极准备工作。
行动起来
8月1日,在家休息的护士老杨突然接到院办公室电话通知,要求务必准时参加卫生院下午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上,院长朱胜军通报了当前在多省多地频繁散发和局部聚集的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传达了区委、区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布署的会议精神;负责防控工作整体协调的院支部副书记项红劲解读了肖港中心卫生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确立了医疗防控组、院感控制组等11个工作专班,明确了各工作专班的工作职责与内容,以及各专班负责人及相关的牵头科室。
“积极发挥重点哨卡作用,预检分诊必须严格执行‘四必’,门诊切实做到首诊负责制,加强住院病人的管理,转运车辆24小时待命,车辆一用一消毒,加强村卫生室管理,严格执行‘十问四必’,合理安排预防接种工作……”院长朱胜军勉励大家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意欲“抬头”的疫情“掐灭”在萌芽状态。
严把“入口关”
8月6日,又是一个酷热天气。为严把入口关,预检分诊处加大人员力量,有序引导居民扫码、戴口罩、测温,详细登记老年人身份信息。
在门诊大厅,入口减二为一,红色隔离带划分出的测温通道,有专人值守。新安装的远红外线摄像测温一体机实时记录下每位进入人员的体表温度。
“大家不要拥挤,接种新冠疫苗的大人请直走后右拐,到后面操场上的接种方舱,接种普通苗的儿童与接种新冠疫苗的学生请上二楼预防接种门诊。”办公室主任李卫在此专门负责分流和引导患者就诊。
“你好,请在外面等候,医生开好药后我再给你送出来。”来自丰胜村的肖先生在住院内科入口处吃了个“闭门羹”。肖先生是特地过来给老母亲开药,母亲在内科住过院,他想着住院部医生比门诊更熟悉老人病情,遂直接上得楼来,哪知被“哨兵”林香拦在了门口。护士林香解释说,她把持的关口,原则上住院病人或高龄患者的陪护才能进出,且需正确佩戴口罩、测温正常后方可放行。住院内科为合理使用人力,护士长胡塘堰统筹兼顾,征求护士姐妹的集体意见,共同排班,每天由下夜班的护士值守该关口。
没人的时候,林香也没闲着。她趴在除手消、测温仪外就没剩多少地的床头柜上,展开病历,绘制体温曲线图,填写护理记录。
“爹爹,你一定要多喝水,不舒服的时候就靠着。”95后医生刘珂给10床爹爹聂忠平拍着背,教爹爹叩胸排痰的方法。聂爹爹是昨天从缓冲病房转过来的,老人患有多年的慢阻肺疾病,痰多,喘息厉害。末了,年轻的刘珂又俯下身去,用戴手套的手抖动着废纸篓,翻看着什么,只见她直起腰来,轻声地安慰老人:“嗯,好多了,爹爹,昨天痰是绿色的,今天是白色的。”
“看样子缓冲病房要不够用了。”主班护士邱慧有点发愁。不到9时,已陆续新收两位病人。为了严格区域划分,住院部将位于“边缘地带”的第6、7病室作为缓冲病房,供新收患者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前单人使用。
“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为做到有备无患,8月5日下午,卫生院再次召开院委紧急会议,商讨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建立有效机制,以备人员能够随时抽得出来,顶得上去。
“接种点20人,隔离点9人,流调5人,核酸检测4个分队12人,信息录入2人,消杀4人。”业务院长罗志鹏陈述道。
人员筹备,能力训练,卫生院快马加鞭进行着。30分钟的会议后,核酸采样小分队出发了,他们要赶赴永久社区,到社区一个居民小区广场为周围群众和邻近流动人员进行核酸采集。
“一会儿把等候区设上风处,采样区设下风处,大家作好个人防护,分区作业。”院感控制负责人胡自华吩咐,大家齐声应和。车内,群情激奋,车外,是似火的骄阳。
“各位居民请注意,下午到港府尚城进行核酸检测,请大家带好口罩和身份证前往。”8小时前,社区网格员岳智慧手拖音箱,在该小区周边循环播放自己录制的“通知”。
下午4点10分,准备工作就绪,10张红色胶椅一字排开在等候区。
“第1个,宋永红……第8个,周幺,陈杰在后面,芦萍第10个。”居民们10个1组,以1米距落座,然后在网格员姚丽丽的“喊话”下,依次上前受检。
经过1小时的紧张采集,采样队顺利完成112人的口咽拭子采样工作。据院长朱胜军介绍,此次核酸应急采样“实弹”演练,目的是检验卫生院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出一支能够进行大规模核酸采样的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