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先锋丨我用青春“卉”“蓝”图

2022-04-13 09:12   孝南区融媒体中心   高巧燕 叶红军 徐雅静

人间四月,春意正浓,在觌面而来的春风里,行走在三汊镇幸福村的湖北蓝卉园,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两边,800多亩的蓝莓基地,一株株蓝莓亭亭玉立,簇簇白色小花缀满枝头,隐约间,似乎有蓝莓雏果隐藏在枝丫间。

“这不是果子,这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这一批是晚熟品种。”迎面朝我们走来的张乾笑着解释道。没有人会想到,眼前这个皮肤白净,身材高大的90后男孩就是湖北蓝卉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看好农业前景,理科生回乡当“农民”

1993年出生的张乾是湖北孝南人,2015年大学毕业。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怀。大学期间,他有几次到国外旅游的经历,对日本的观光农业印象尤为深刻,全自动的灌溉系统,人工智能化的土壤监测技术等一系列的高科技农田管理模式,让他很是震撼。

大学毕业后,为了陪伴在父母身边,也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号召,张乾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工作,在家人和三汊镇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湖北蓝卉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这话一点不假。2015,张乾首次在三汊镇幸福村流转农户的土地500亩,全部种上蓝莓。“蓝莓营养丰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虽然是北方水果,但南方的日照也很适合蓝莓生长,而且甜度更高。”张乾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他迎头一击。2016年夏天的一场洪涝,让几十万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500亩的蓝莓植株全军覆没。“失败了重头再来,做农业本身就是高风险,回报慢的行业。”29岁的张乾,从容的语气里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淡定成熟。

蓝莓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需专用酸性黑土,而且对种植技术要求甚严。历经洪涝之后,张乾吸取教训,深挖渠道,加强排水系统建设,聘请技术专家,改良土壤,引进优质果苗,继续流转土地,种植其他种类的水果。

产能提升,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稳

2015年以来,通过四次的扩产种植, 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幸福村356户的周边土地1600亩,吸收农民入股分红100亩,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基地600亩,现如今蓝卉园种植基地达2300亩。园区种植蓝莓、草莓、甜樱桃、冬枣、桑葚、翠冠梨、黄桃等不同季节的特色水果1800亩,种植优质稻500亩,其中蓝莓种植800亩,品种分别为奥尼尔、新公爵、蓝丰、夏普兰等,年产蓝莓在30万斤左右。

一颗蓝莓的种植,不仅让周边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观光果园,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和周边农户再就业,蓝卉园每年在整地、施肥、除草、修枝等方面的常年固定用工在35人左右,蓝莓上市的采摘高峰期,每天用工在200人左右,2018年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达100万元;2020年累计支付给农民工的费用达385万元,同时,还无偿捐款3万元支持村级道路建设。

为了带动辐射幸福村周边农户发展蓝莓种植,扩大蓝莓产业规模,公司通过发展科技示范户、党员示范户等多种方式动员幸福村35户农民的100亩进行土地入股分红,2018年累计分红达10万元。

当一株株蓝莓适应了本地气候土壤,茁壮成长的时候,张乾和他的团队在产品的科技投入、营销策划和品牌打造上不断用力,延伸拉长农产品产业链。2018年,公司成功注册“果其美”商标,同时在淘宝网开设企业店铺,结合淘宝直播等模式,开展线上销售。2018年,蓝莓的线上销售额达210万元,线下销售额达2090万元,公司在发展鲜食品种的同时,也在规划发展深加工专用品种,目前已与黑龙江伊春忠芝蓝莓深加工企业展开合作,正在共同开发蓝莓原浆等系列产品。

继续扩能,蓝莓明天“卉”更好!

经过几年时间的用心经营,蓝卉园生态农业基地已成为全省无公害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2019年被批准为“孝感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20年公司蓝莓品种经申报被评选为“湖北省级扶贫产品”,进驻中国扶贫网湖北特色馆。2020年公司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科技农业示范基地”;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抗疫,捐资捐物。

随着蓝卉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采摘的人也越来越多,2018年,园区全年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2019年,游客达1.2万人次,不知不觉中,集生态种植、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湖北蓝卉园已逐步成为孝南大地上,一张农旅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目前国际上约有30多个国家在栽培蓝莓,总面积达12万公顷,产量仅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量的40~50%,我国的蓝莓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所以发展蓝莓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谈及蓝莓的市场行情,张乾信心满满,他说,下一步还将计划投资1500万元,进一步整治园区的河流沟渠,完善园区道路、 绿化、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农旅结合的园区景观;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府支持,继续流转700亩土地,扩大蓝莓种植规模; 引进不同成熟期的新品种, 延长采果时间;建设苗圃资源;引进全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和成品仓库;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模式,选派优秀员工到高等院校进修,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聘请专业人才协助企业管理,一同将这张“蓝”图描“卉”得更加精彩美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