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烈日炎炎。7月25日下午,孝南新铺镇星火村村民活动室里却是一片祥和。一群妇女、儿童端坐桌前,他们一手按住蜡盘,一手紧握刻刀,认真地学习雕花剪纸。
源自孝感民间“打花样”、“挂门签”的孝感雕花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孝南区文化馆的雕花剪纸非遗传承人池泉一边给大家讲解着雕花剪纸的过去现在,一边向大家展示着精美的雕花剪纸作品。“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和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激发起大家学习的兴趣。
“小时候,我爷爷过年的时候就会雕挂门签卖,我还帮忙雕过!”年近60的村民马丽云兴奋地说道。
“我做姑娘的时候也剪过,那时候纳鞋垫,绣枕头,都是先用纸剪纸花样的。”60出头的鲁丫丫说。
“我在学校学过剪纸飞机!”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黄子悦也不甘落后。
大家踊跃发言后,池老师一行来的两位非遗传承志愿者向大家分发了用于练习的刻刀、蜡盘、纸花等工具,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雕刻。不到30分钟,一幅幅剪纸作品便出炉了。
在学习剪纸的村民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学员——星火村金疙瘩农庄负责人张小明。他向池老师虚心请教,完成作业后,两人就雕花剪纸与工艺葫芦雕刻如何有机结合展开讨论。
“我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雕花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雕花剪纸,可以使自己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今天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假期生活,我回去要写篇作文记录下来。”“把这门手艺学好,既能修身养性,还可以赚钱,我要一直学下去。” 雕花剪纸非遗文化进乡村活动,得到村民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