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助力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结合全区“三学三立”和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安排,孝南区融媒体中心将推出“群英荟”先进典型系列宣传,聚集全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勤政廉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重点工作主题,大力宣传我区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8月下旬,沿着刷黑的柏油路,走进新铺镇新进村,进村路口“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标识格外醒目,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窗明几净,村湾广场规整宽广。
“以前进村路泥泞不堪,村湾脏乱,如今旧貌换了新颜,我们也住得舒服喽。”林荫处,村里纳凉的老人们轻摇着蒲扇,伴起的微风与阵阵蝉鸣相映成趣,顿时让人清爽了许多。
新进村的变化得益于镇村两级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得益于全省上下正在开展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得益于一个个乡村带头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不断践行“五共”理念,而周德宝就是其中一个,他以军人的热血,对故乡无比的眷恋,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回乡路。
周德宝,男,1955年7月出生,籍贯湖北孝南,1973年12月参军入伍,后任部队作工股工程师,中校军衔,服役期间荣获三等功4次、工程兵部金质奖1次,于1998年7月退休。退休后的周德宝家人子女都在北京,本可享受子女承欢膝下的舒适生活,但他一直忘不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忘不了家乡那一缕缕炊烟,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乡愁、这种羁绊却越发强烈。
2017年,周德宝回到家乡,恰逢雨天,进村的道路泥泞颠簸,碰上同村的两个老妇人一人扛着一麻袋稻谷,一走一滑,满身泥泞的去加工厂加工,见此情形,他的内心很是触动,决心为乡亲们做点实事的念头也逐渐清晰。
“先从修路开始,首先解决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想法一经确定,雷厉风行的周德宝就开始四方奔走,积极筹措修建通村公路资金。同时将修路计划向新铺镇党委汇报,得到了新铺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忙解决了大部分资金,但仍有一部分资金缺口。
思虑之下,周德宝决定发动村民参与,通过成立公路建设理事会,动员全村开展募捐。然而事与愿违,村民一听说要自己掏钱修路,起初并不配合,因为村子里以前也筹资过修路,但修好一次,过段时间又坏了,导致村民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传出一些质疑声。当听到这些声音时,周德宝心里并不好受,但也坚定了他把路修好的决心,“只要是真心实意的为大家做事,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的。”于是,他带领着村民理事会成员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通过他和自家兄弟带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功募集资金18万元,补齐了修路资金的缺口。2017年底,贯通东西村湾1.8公里硬化路全面完工。在修路过程中,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全过程监督,这一举动取得了群众的极大信任。
如今,走在修建好的通湾公路上,乡亲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周团长”的称号也在村里传开了,现在提起“周团长”,村民们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新铺镇按照连线成片的思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新进村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正位于孝云大道沿线,村居环境整治、通湾公路打通和湾循环路修建摆上了日程。
周德宝再次发挥“周团长”的号召力,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屋场院子会,共谋新进村“和美乡村”建设发展之路;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周德宝带动全村村民和外出乡贤共捐款20余万元,打通了通湾公路,修建了湾循环路,实现了村湾路灯全覆盖,并充分发挥村湾理事会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村级开展环境整治,老房屋拆除、公厕新建、危房修缮、卫生死角治理等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在自身参与村湾建设的同时,他还发动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返乡能人投身村湾治理中来,帮助村里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多个村民自管组织;他还与村民代表商议,利用修路结余资金设立了爱心基金,用于帮助村里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氛围更加浓烈。
看着村湾房前屋后村民自发完成的绿化项目和日益向好的环境面貌,周德宝感慨地说,“回想当年回乡的初衷,就是看不得乡亲们走泥巴路,但这一路走来,村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所做的很少,靠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
一条路的翻新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凝聚了全村村民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向心力,更是体现了“共同缔造”活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深刻内涵。周德宝用他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开展村湾建设,办成了一件件好事实事,说他是美好生活与幸福环境共同缔造的“践行者”,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