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在孝南区杨店镇“幸福菜地”内响着淅沥沥的水声,镇里的几名年轻干部们正在为地里的蔬菜灌溉浇水,以便在菜蔬成熟后为镇幸福食堂提供食材。
为响应区委区政府“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村(社区)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多方联动共建模式的号召,更好发挥自身资源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孝南区杨店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杨店镇政府院内,利用闲置土地打造46块“绿色健康•幸福菜地”,将闲置土地转化为“蔬菜宝盆”为“幸福食堂”先期试点提供绿色食材供应,探索创新服务运营机制,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持续提升惠民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适宜民生民情的杨店标准、杨店模式。

年轻干部为蔬菜浇水
“我们‘幸福菜地’里的菜,一点都没有打农药,生在阳光下,长在土地上,绝对的纯天然无污染。”正在浇水的年轻干部说道。

46块“绿色健康•幸福菜地”规划图
“幸福食堂”不能仅仅短期内解决咱们乡村独居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更要不断地创新管理运营方式,做到因地制宜,把“输血”变为“造血”,才能真正实现“吃得健康”“办的长久”。
“幸福菜地”项目突出公益属性,以老年人助餐价格把控为抓手,聚焦幸福食堂成本控制,幸福菜地收获产出免费向食堂供应,在为食堂提供绿色农蔬保证食材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餐食原料成本,更好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发挥最大公益效应。

“我开始相信土地的力量了。说实话,走在田埂上时,大家指给我看的蔬菜我其实认不到几个,更不谈到以前有没有耕作经历了。我觉得这种劳作很有意义,真正让我们走向了土地,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在用实际行动为幸福食堂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将蕴含在我们精神血脉中的那份勤劳与踏实得到了有效呈现。”年轻干部在劳作后谈到。
在“小菜园”地块分配方案上,杨店镇采取政府工作人员与食堂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的模式。在保证各部门本职工作不松懈的前提下,利用上班前、下班后时间“朝培夕灌”,完成菜地日常浇灌、除草等工作。作物成熟后将依据食堂每日需求及各地块作物成熟具体情况,依次组织小组采摘,小组成员亲自采摘,共享丰收喜悦,也为“幸福食堂”的持续推进增添动力。

“这菜种得阔以咧!没想到一群小娃子还能种出这样的菜,镇上的爹爹婆婆们巴不得快点吃到咧!”74岁的杨爹爹在菜地旁边散步时笑着说道,“看着这些年轻人在地里干活,就想起了我们当时在屋里做活的日子,后生们接力,我们日子越过越好哇”。
为了满足劳作种植的客观需求,杨店镇积极对接村、社区的种植能手,邀请他们到现场向年轻干部们讲解与教学耕种知识,并对公益劳作的时间、频次、器具设施使用及完善等规章制度进行了科学规划,确保“幸福菜地”项目持续健康推进发展。
杨店镇副镇长在与年轻干部座谈时说道:“‘幸福食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我镇开展‘绿色健康•幸福菜地’项目,是积极探索创新服务运营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一项有益尝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大家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将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
通讯员: 向怀宇 周业鑫 沈彩霞
来源:孝南区融媒体中心
一审:崔夏铭 二审:高山 三审:黄桂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