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英烈之许 明 清 (1912-1941)

2021-05-18 15:10   林涯萍  

 在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中,无数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战斗中以自己的英雄行为,写下了最壮烈的诗篇。许明清便是这千万英雄中的一个。

(一)

许明清,原名陈玉虹,浙江省平湖县新仓镇人,生长在地主家庭,父亲曾做过国民党县党部的书记。从小父母对他爱如珍宝,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人物。但他没有走父母给他选择的道路,而是勇敢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在革命斗争的洪流中,逐渐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童年时候,他和奶妈的儿子友根一道上学。他穿得整整齐齐,友根穿的破破烂烂;他吃的是细米白面,友根吃的是的是糠菜杂粮;他娇得像凤凰蛋,友根却常挨打受骂。在学校里,老师、同学对他刮目相待。这一切使他觉得奇怪。年齡稍大,他便贪馋地读各种书籍,想得到对人生疑问的解答。北伐时期,国共合作,父亲藏了一些宣传共产主义的书和进步的小说。他那时十五六岁,好奇地偷偷翻阅,朦朦胧胧地知道人间有那么多不平事,模模糊糊地懂得一些革命的道理。这些书籍,吸引了他。但父亲发现后,严厉禁止,并把书橱锁了起来。可是,这更促使他喜欢读那些书。他借着读、偷着读,有时忘了睡眠,直到深夜。

许明清带上高中学生徽章的时候,日军已占领了东北,并磨刀霍霍,准备吞并华北。国民党对外屈膝投降,对内疯狂地围攻苏区、迫害爱国人士,加紧压迫剥削劳苦人民大众,国难更加深重。每天打开报纸,到处是青年学生请愿抗日,到处是反动派对爱国者的囚禁、屠杀,到处是贫困、失业、自杀和贪污、腐化、堕落的新闻。这一切,使许明清不能再安静地读书了。他和学校的进步师生一道,组织秘密读书会,同学校当局进行斗争。那时,他虽然才18岁,但已经意识到作为一个青年,有革命救国的责任。

高中毕业后,父亲要他投考“中央政治学校”,因为,那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这一次,父子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直率地说:“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是培养反动统治阶级奴才的学校,我拼死也不会投考那样的学校。”父亲始而发怒,继而耐心劝说:“死读书是不行的,应该关心政治……”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错!我是要参与政治活动的,要参加政党的。但我要参加真正革命的政党,决不参加祸国殃民的政党 。”过了几天,父亲垂泪对他说:“你的志向是好的,可是,那一条路有杀身之祸的危险!”他没有看父亲的眼睛。沉默片刻,一字一顿地说:“这我知道,统统想过。不过,我考虑的是国家、民族的危亡,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安危。”

1937年,他考入武汉大学。迎接他入学的,不是欢迎的爆竹,而是7月7日芦沟桥的炮火。他奔走呼号地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工作。同年12月,便背起小包袱,离开武汉,抛弃舒适的大学生活,投奔到江汉地区的“小延安”——应城汤池农村合作训练班,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

(二)

应城汤池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是我党通过统战关系,由陶铸亲自领导开办的。许明清是训练班的第一期学员。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师生之间,又是师生,又是同志,又是战友。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年龄,但心却是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虚伪,彼此坦诚相见。每天听的、讲的、做的,全是如何把革命种子播撒到各地去的问题。对于正在成长的许明清来说,如花木逢春一样。他抓紧良机,刻苦认真地学习了,并把认识到的革命真理,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变成实际的行动。

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不是没有痛苦的,刚参加革命时,有些农民出身的干部看到他文文雅雅,细皮白肉,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听说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有人背后怀疑:“这样的大少爷, 会不会和我们泥巴腿子一条心呀?”他听到这些,并不生气,而是下决心在革命斗争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很快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1938年4月4日,许明清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武汉陷于敌手。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仓皇逃跑。京山反动政府土崩瓦解,逃奔南山,鄂中形成一片混乱局势。党为了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派许明清去京山,争取京山医院医务人员留下。他接受任务后,昼夜赶到京山,在花园台找到京山医院的人。当时,医务人员中情况复杂,人心惶惶,有的要南逃重庆,有的想弃职回家。经过许明清的耐心动员,终于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爱国热情,并一起留下。后来,他们在边区游击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医务人员成为共产党员。

1938年冬,陶铸派许明清到京山向家冲开辟工作,建立区委。当时,该区环境险恶,情况复杂,土匪多如牛毛,基本群众对党还不甚了解,刚去连口粮都不容易弄到。但他丝毫没有畏难情绪,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很快在这里找到了基本群众,建立了党的组织,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建立起向家冲联络站,把京山、应城、钟祥等地连成一条红色的动脉。来往部队和机关向导所需的担架、柴、米、油、盐等各种物资供应,都得到了解决。

1939年,许明清调任应城矿区区委书记,1940年调任应城县委组织部长。这两项工作,对于他都是重要的磨炼,使他从一个热情勇敢的青年,成为一个深沉坚强的战士。

(三)

1943年夏,党派许明清同志到汉孝陂地区担任县委书记。当时,汉孝陂地区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在这险恶的环境中,许明清是坚定而乐观的。他说,我们已尽一切力量,布置着各种工作,我们就这样严肃而紧张地生活着、斗争着,随时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斗争。他乐于也习惯于这种斗争生活,希望从这残酷的斗争中,把自己磨炼得比前更老练、沉着、健全些……那时候,他们是居无定所的,一个地方不能超过两天,有时一夜要换几个地方。但由于群众的帮助,他们的机智、勇敢、顽强,在敌人300多个据点中神出鬼没,不仅没有被敌人消灭,而且不断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壮大了自己的武装。

许明清和他亲密的战友饶民太、朱道平等一道,在这块荆棘丛生般的环境中,开辟工作,坚持斗争,不断扩大胜利,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两年多的战斗中,他们洒下的血汗,付出的代价,留下的胜利果实,是数不胜数的。这个地区的面貌完全改变了,县政权的核心建立起来了,地方的区、乡政权建立起来了,从县到区、乡都有了自己的武装。基本群众组织起来了,除了保卫地方,打击敌人,还不断向边区输送新兵。人民生活困难基本解决了,汉孝陂的税收成为支援边区根据地的可靠收入。和武汉地下党联系加强了,不少爱国人士、进步知识分子,通过这里,投奔到大洪山革命根据地。敌伪顽匪被分化孤立了。汉孝陂地区成为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坚强堡垒。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也与许明清的主观努力不可分割。比如,当时党号召推广南泥湾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认真贯彻党的指示,和朱道平、饶民太等带头开荒生产。每转移到一个村就把枪架在田头,帮助群众割麦插秧。雨天便和群众一道打草鞋、纺麻线……军民亲如一家。这样,军民鱼水情,敌人变成睁眼瞎,武装力量越发展越大。经济上除了自给,还上缴了公粮,军民生活也大大改善。除了战斗、行军、劳动外,一有时间,许许明清就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和党的各项文件,有时直到深夜。大家称许明清的头脑中装满“锦囊妙计”。这正是他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正确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结果。

(四)

1945年9月,从武汉到鄂豫边区,到处响起抗战胜利的爆竹。大家问许明清:“老许!你这大学生怎么办?”他没有被爆竹声冲昏头脑,皱皱眉头,严肃地提醒大家,现在既不是解甲归田的时候,也不是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刻,更严重的斗争任务还摆在面前,必须牢牢紧握手中枪,迎接新的斗争。

果然,国民党下山来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了。汉孝陂地区的汉奸、特务,随即穿上新装,耀武扬威,卷土重来。面对这种局势,鄂豫边很据地的干部、战士,个个义愤填膺,许明清更感到斗争的艰巨性。敌人也开始向他们伸出魔爪。有个汉奸,名叫戴弼成,过去曾混进革命队伍,做过乡长,后来开了小差,抗日胜利后,成了特务。他妄想用高官厚禄,拉出我们的干部,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给当时担任区长的一位同志,那位同志接到信后,就向许明清作了汇报。许明清鄙夷地笑了一笑,说:“很好!现在我们正需要他!”大家商量了一番,照计行事。两天以后,戴弼成被秘密地“请”来了。这位被功名利禄熏得头昏脑胀的叛徒,得意洋洋地带者“委任状”来谈条件。但迎接他的不是谈判的密室,而是公开的人民法庭。审讯之后,许明清立刻召集群众大会,将他依法处决了。

通过对戴弼成的公审,群众更清楚地看到国民党的卑劣无耻,更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坚定立场。于是,汉孝陂人民的斗争情绪,又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反对美蒋发动内战,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反对反动政府释放汉奸的群众运动,一时风起云涌。

(五)

1946年春天,形势更加恶化。蒋介石集团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原地区,蒋介石集中30万人马,妄图一举摧毁我中原的革命力量。同年7月1日,新四军五师开始从宣化店分路突围时,许明清不顾个人安危,自告奋勇,留在后面,负责破坏铁路的艰巨工作。任务完成后,又带领干部战士急速赶上了大部队。

部队到达鄂西北,许明清担任竹山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负责开辟新区。竹山地瘠民贫,又经国民党部队的搜刮,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初到之时,军需民食,两难解决,他一方面打开官仓,将积存多年的粮食和布匹拿出来救济缺衣少食的贫民;一方面对投机倒把的盐贩狠狠打击,按平价收买食盐,供应群众。他召集群众,向群众揭发国民党的滔天罪恶;他打开监牢,释放我党同志和受压迫的劳苦弟兄;他拿出部队仅有的一点医药,替穷苦百姓治病。同时,还广泛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山区人民,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开天辟地没见过这样的好军队、好县长。不少贫苦青年农民,要求跟着部队走,补充了一部分新兵。许明清告诉他们,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坚持斗争,竹山迟早是人民的天下。

1946年9月15日,敌人分3路包围竹山,许明清率领的部队已过官渡河,突出了包围圈。但有一部分地方同志,还未赶到。他便亲自留在后面接应,不幸被敌人包围,落入魔掌。

敌人捕获许明清后,听说他是竹山的县长,不知有多少金银细软,要搜索他的财物。他笑者说:“从我身上,你们难以找到一点可以发财的东西。”敌人搜遍他的全身,只搜到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

敌军少将顾炳奎,为捕获到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物欣喜若狂。他想,只要这个共产党干部向我投降,肃清竹山境内“共匪”的重任,即可大功告成,也可向上论功请赏。于是,竭尽全力进行“劝降”。开始,摆下酒、菜,以示“压惊”。尔后,又命当地土豪劣绅扮成各界“代表”,前往监狱“慰问”,以“好言相劝”。并兼用“苦肉计”打伤一员干将,冒充“同志”,企图从许明清口中套出党组织情况。但是,敌人的阴谋诡计,都被许明清一一识破, 遭到可耻失败。最后,敌人动用种种酷刑。然而,敌人怎知道共产党人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呢?

顾炳奎见许明清软硬不吃,便自作聪明地设下圈套,说:“只要你肯在群众大会上公开讲话,表示一下‘态度’,就可以获释,而且要钱给钱,要官给官。”真出乎敌人意料之外,许明清一口答应了。顾炳奎高兴极了,立刻下令通知各乡,选“代表”到城里参加大会。

这天,竹山西关走马岭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高大的台子,下面聚集着几千人。顾炳奎首先对人们胡诌一番,说什么他们已经胜利了,新四军五师已经被消灭了,许县长也“弃暗投明”,大家要安分守法等等。接着,他又一字一顿地说:“现在,请许县长亲自跟你们训话!”

许明清走上台来。会场上几千人,立刻把眼光集中在他身上,等候着说出第一句话。

“亲爱的竹山父老兄弟们,我是你们受苦人的儿子,我不怕死,永远不会叛变革命,永远不会离开你们。你们不要相信国民党反动派的鬼话。咱们新四军五师,已经突破了他们的包围,顶多3年,就会打回来的!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许明清坚定、豪迈的语言,一下点燃了人们胸中的怒火。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坐在台上的顾炳奎,被这意外的突变惊呆了,他的黄粱美梦也被惊醒了。当他从惊呆中清醒过来后,一边疯狂地奔向许明清,一边命令匪兵开枪驱散群众,台下顿时一片混乱。

秋风萧萧,走马岭上天昏地暗。就在这一天晚上,顾炳奎终于下了毒手,匪兵把许明清从监牢里带出来。此时,许明清知道,和党、和人民、和自己亲人决别的最后时刻到了。但他毫无惧色,十分坦然,大踏步地走向刑场。刑场上,已经挖好一个深深的土坑。匪兵们将他全身捆紧,推进坑里。然后一锹一锹的黄土,朝他身上盖去……许明清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在他就义的地方培坟、祭奠。以后,又悄悄地在深山修建“许公祠”,人们络绎不绝的去烧香、许愿,并把祠前的草,取名为长生草。游击队在竹山树立了大旗,旗帜上鲜明地写着“许明清”3个字。人们都说:“许县长没有死!”不久,他的名字和英雄事迹,登在《新华日报》上,成为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和战士的力量。

如今,竹山县人民政府,早已为许明清修建了纪念碑。人们不再把他秘密地当“神”祭奠了。每逢清明节,当地的人民和红领巾在墓前堆满鲜花,站在纪念碑前悼念,缅怀先烈。

资料来源:

中共孝感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办公室、孝感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澴川英烈(第254页)》,1986年10月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