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正当时,致富路上不停歇

2022-03-17 08:47   三汊镇   李红丽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孝南区三汊镇红霞村的产业大棚里,几位农民正在给瓜苗安新“家”,挖坑、植苗、浇灌、培土,最后盖上一层地膜来保护幼苗,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经过前期土壤改良、施肥等准备工作,承载着希望的瓜苗终于有了新“归宿”。看到瓜苗落地,一旁的种田大户宋红波有着说不完的感慨。

宋红波是红霞村四组村民,九年前,他长期在外地从事沙石料货运经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一双儿女和老人,后来由于市场行情不好,父母年迈,加上孩子长期缺少父爱,他决定放弃外面的事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

回乡后得知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大片的土地荒芜,他心里想着应该从地里做点文章。2013年与他人合伙承包50亩鱼塘,由于缺技术和经验导致每年亏损近2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合伙人干脆放弃了股份,并撤走了资金。当时他家里条件并不富裕,在外赚的积蓄拿来做了鱼塘投资,妻儿跟着受了不少苦,家里一双儿女还要养活,这时家人和邻居们都劝他放弃,别把钱打水漂,还有村民议论纷纷:“年轻人就应该在外面发展,种田能赚几个钱?”面对种种压力,他不顾家人反对,坚信农业农村发展前景,选择继续努力奋斗,决心干出一番事业来。

2015年,听别村的农户说种植莲蓬收入不错,他也想尝试下。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在做之前他先考察市场,学习相关技术,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早日掌握种植技术,白天他在池塘边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每天凌晨三点不到开始采摘销往武汉,有了技术和经验的慢慢积累,他心里踏实多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5年,他种植的莲蓬亩产高达600斤,每亩效益3000元,收入也渐渐好了起来。尝到甜头的他并没有停止脚步,2017年,为了解决荒田多的问题,他找到村委会商量“拾荒”,前后种植油菜和水稻近200亩,由于管理得当,每年获益近10万余元,当年便成立了红阳种养殖合作社。有了合作社,加上镇政府积极争取农业政策补贴,统一组织到其他合作社学习观摩、交流经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专家讲师集中下乡授课等帮助,此外,每年申请种子、农业、化肥等补贴,安排无人机施肥喷药等帮扶,为他节约了不少成本。

2018年,他找到邻村开农机的老师傅开始拜师学艺,学会掌握基本农机的操作方法,近两年购买了几台农用机械,这样一来,自己不用花钱请人耕田,农忙时还能在周边帮农户耕地收割,这本账算下来收入又增加了5万元。

2021年9月,村集体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在上级政策及资金的帮扶下新建了蔬菜大棚,因宋红波在种植方面有经验,又是村里的致富能手,村两委主动找到他沟通并做思想工作,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征求意见后决定把村集体的蔬菜大棚交由他承包经营,每年向村集体交纳一定的租金。

据他介绍,2022年上半年他计划投资8万元,从武汉引进一批优质瓜苗2500余株,种植约7亩的西瓜,销售由公司统一收购,预计每亩受益3000元,带动困难户10人务工。 下一步,他计划在大棚附近喂养山羊60只,种植牧草15亩,玉米5亩,收获后的时令玉米进行市场销售,玉米秸秆喂养山羊,形成一套生态循环效益链。当问到以后的打算时,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表示会尽其所能把村级产业发展好,积极带动脱贫户增收,在致富的道路上施展所长,把致富经验分享给更多热爱农村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共同致富,为红霞村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