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新一轮新冠疫情突袭孝南,孝南防指一声令下,全区上下举目皆兵。孝南融媒作为孝南区权威发声“主阵地”,迅速启动24小时全天候应急响应,从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到分片区核酸检测,从静默期间的物资保供到复工复产,从调整孝感主城区管控措施的通告1到通告9,孝南融媒陪伴全区人民走过了疫情期间的每一个日夜,孝南区融媒体中心的干部更是剑之所向、不舍昼夜,他们或四下奔走、或精准对焦、或奋笔疾书、或挑灯夜战、或现身出镜,镜头里、文字间不光有那核酸检测的有序长龙、有那干群相依的感人瞬间、有那静默夜晚的孤寂月光,还有他们留下的那一抹飒爽英姿。
“电驴小分队出发”
“这次的分组采编任务要辛苦你们了,第一轮分了5个组,但现在由于几个同事都被封在了家里,第二轮只能分成2个组了,一组就要包两个地区,工作量加大、任务加倍,并且是晚上出去采编,你们要注意安全,灵活应对!”
9月4日晚七点,孝南区将开展第二轮核酸筛查,孝南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全天待命,晚上六点集合开会,商量如何开展第二轮的采编报道。领导分配好前方采编人员、后方值守人员后,要求大家要第一时间采编现场情况,回传给后台编辑人员,确保当晚推出主城区核酸筛查新闻报道。
“家贝,我带你,我们骑电动车方便些!”“是的,我和刘琦也骑电动车,晚上好多地方都封堵了,在城区采编骑电动车方便。”负责拍摄视频的管权俊也异口同声说道。大家带上工作证,戴好口罩,拿好三脚架、相机、笔记本等,第一采编小组,骑着两辆电动车出发了。
第一站来到了书院街道光明社区,这里正在进行核酸采样筛查,书院街道副书记拿着大喇叭喊得声音都嘶哑了,“ 听这声音是女同志,这么辛苦拼命,是很好的亮点!”说完,李家贝从电动车上跳下来,飞快地冲刺过去,拿着手机拍画面;后面刘琦停稳电动车,调整好云台,也冲进了队伍拍摄;管权俊架设好三脚架......拍摄、采访、手机编写文字……大家分头行动 。马上轮到冯欢出镜拍摄了,作为第一组第一个点的采访,出镜记者需要介绍现场情况,架设好设备后,镜头对准了她,现场做核酸的人群也纷纷看向了这里,一时间弄得她很紧张,一说话就出错,试了好几次,李家贝说:“我用手机打字放大给你看!”负责拍摄的管权俊说:“不急不急,你先调整好情绪!”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最后她完成了出镜拍摄。
已经到了8点,第一组要负责书院街道和新华街道的采编任务,一个地方不能待太久,大家相互叮嘱着。来到南门桥南卧路卡口,负责此处的值守人员正在劝导想要“跨界通行”的群众,大家赶忙停稳车,跑下去拍摄工作场景,等卡口人员稍微清闲一点,大家才赶忙上前采访。区委办的老同志说,“你们都是年轻人在跑活动,那也让我们的年轻人出镜回答采访吧!”现场值守卡口的人员一致表示同意,很快大家就完成了采访任务。
“诶,你说我们像不像电驴小分队啊!”一路上,大家沿着能够通行的道路,见到场景就停下来采访拍摄,看到交警值守卡口,连忙拍摄他们工作的画面;看到关闭的商超,就拍摄静态管理画面;就这样一路上拍摄采访了核酸采样点、交通卡口、商超药店、社区等,大家一边拍摄一边写稿,第一时间回传给后台人员,形成了一体化的联动工作模式。
“咦,那里什么情况,怎么有一群医护在那里,快快,刘琦冲过去看看!”“还有这里,为什么路边坐着两个老人,家贝你去问哈什么情况!”骑行在槐荫大道上,电驴小分队发现了很多新闻点,大家赶紧分工协作,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分组冲过去了解情况。经过询问,得知马路那边是社区工作者正在协调医务人员过来,为年纪大不方便前往社区做核酸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刘琦准备一边拍摄周边环境一边等待医护的到来。马路这边,李家贝了解到,坐在马路边上的两个老人刚从外地回孝感,不知道今天晚上进行静态管理,现在回不了家,心里十分着急。不一会儿,一辆警车停下来了,原来是书院街道派出所的巡逻干警,了解老人的情况后,向上级汇报了情况,准备开车送他们回亲戚家。
当然,这一情景也被“电驴小分队”一一拍摄记录了下来,传回了融媒体值守“大后方”。
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正好救护车在前方不远处停了下来,大家赶紧飞驰过去,刘琦率先跑过去询问情况,得知是中心医院医疗车正在给各个社区核酸点配送采样物资。只见他们飞快的搬运物资交给社区人员,又飞快上车赶往下一个地点。
“我问了,他们一路上都有点,都会停下来交接物资的,我们只要追得上,就能拍摄到画面了。”刘琦一边说,一边催促大家赶紧骑上电动车,两辆“小电驴”在非机动车道追赶机动车道急速行驶的救护车,终于追到了一个地点,顺利完成了拍摄采访任务。
24小时全天在线的新闻工作者
8月末,当所有人还沉浸在中秋假期的美好憧憬中,孝南区疫情防控形势再度紧张,一时间,孝南区融媒体中心所有干部毅然决然舍弃周末和假期,冲锋在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前线。作为中心的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徐琛不断解锁新身份,在此次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他是24小时全天在线的新闻工作者
“今天的通告我来等,你们早点休息”,这是他在工作群里对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每次需要有人值守后台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一台电脑,一盏灯,一等就是一个通宵。凌晨12点过后,连防疫人员也几乎归家,此时静态管理下的孝感一片寂静,而徐琛还默默坚守在后台编辑着从疫情防控指挥部传来的最新疫情通告。虽然这项工作看似普通,但他却无怨无悔的坚守了半个多月。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向广大民众传达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
早上天刚蒙蒙亮,各类防疫人员陆续出动,作为一名一线外采记者,他又带上满满地报道任务不辞辛劳地奔赴在各大“疫”线战场上,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孝感抗疫的点点滴滴。
他是小区里尽职尽守的“楼栋长”
9月4号,由于小区实施了封控管理, 编辑股股长徐琛从一线的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上拉回到家中,他迅速切换角色,以下沉党员的身份主动到所在社区认领工作任务,白天他化身成为小区里的“楼栋长”,有序组织小区居民做核酸,晚上则在家值守后台,继续以白加黑+居家办公的形式奋战在抗疫工作的第一线。
最忙的时候,凌晨五六点,身为“楼栋长”的他就要开始爬楼敲门,入户宣传,统计每户核酸采集人数及空户数量,汇总上报社区......每一项工作他都竭尽全力。自下沉后,“XX栋居民,请下楼做核酸了”,这句话每天徐琛不知道要喊上多少遍,虽然嗓子哑了,但他却觉得十分充实。
封控管理期间,他还是网课期间学校老师的得力助手,一边每天督导儿子认真完成网课,一边还要百忙之中协助学校老师开展家委工作。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总是在需要牺牲小我的时候挺身而出,秉承着乐于奉献和敢于担当的初心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你们去一线,我们在家里守大本营”
连续两轮的核酸筛查,采访需要深入一线,为了保证时效性,文字图片视频大量实时回传,杨卓玉和肖茜是中心最年轻的两名干部,由她们担负起了大后方内容编发的重要任务。
完成采访任务,回程已经接近十点了,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 拐个弯走到融媒小院,就看到二楼的走廊上她们俩等着我们回来,远远地相视一笑,这是多少分散到各个社区下沉办公的工作人员羡慕的场景。虽然加班到很晚,分头各自行动,但总有一盏灯等着我们回来。
刚刚进入孝南融媒这个大家庭,没有等来所谓的“新手适应期”,肖茜便迎来了上岗后第一场没有彩排的“抗击疫情现场直播”,成为了新上岗的“守夜人”,初来乍到的肖茜被安排留守在后台值班,看着大家有条不紊但行动迅捷准备着奔赴抗疫一线采访,手拿纸笔、扛着相机,逆行出征的同事们此时也变成了照亮黑夜的一束光。
值班的夜晚是寂静的,为了能将疫情防控最新消息第一时间发布,等待在电脑前的肖茜了解到了属于“守夜人”的职责与辛劳,闻令而动、分秒必争是她工作后学会的第一条守则,时刻紧绷的神经,半夜响起的电话铃声都让她逐渐感受到了“新闻人”的职责和辛苦。但一想到身边的人都无惧危险辛劳赶往“疫”线、还有无数的工作者顶着冷风值守卡口,肖茜便又重振精神,在这场容不得退缩和迟疑的“疫情抗击战”中,肖茜要求自己要站好第一班岗。
融媒编辑股的两朵金花
9月初,孝南区城区、乡镇逐步开始实施静态管理,融媒中心编辑股也出现“减员”,有部分人员所在小区实施了封控管理,编辑股的重担就压在了两位来自外省的“金花”姐妹的身上。一位是来自河南的李杉杉,一位是来自湖南的杨卓玉。
在办公室里,两人分别负责着两个平台的编辑任务,同时还要参加中心的录制工作,有时还要参加一些外采报道任务,可以说是能内能外的“多面手”,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她们从来没叫过累。
这段时间以来,5+2、白+黑已经成为了常态,每到晚上两人也会接到家人的视频电话,除了家人的担心,就是满满的思念。李杉杉的女儿还不到三岁,正是非常黏妈妈的时候,小家伙每次视频都会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陪我?我想妈妈了。”李杉杉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哄自己的闺女,挂断电话后内心满是愧疚之情。杨卓玉的父母都远在湖南,听说女儿工作的地方出现疫情,心里满是担忧,每天都会给她打视频电话,虽然每次杨卓玉都说:“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们别担心,我不是小孩子了。”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又怎能不担心呢?
办公室的沟通达人
“喂,您好,这里是孝南区融媒体中心......”每天,高巧燕要重复数遍这句话。电话铃声一响,属于她的战斗便已经开始,电话另一头,有提供新闻线索的、有为抗疫一线无私献爱心的、有迫切想知道何时解封的......高巧燕总是能凭借她耐心细致的语言迅速和对方顺畅沟通。作为办公室的沟通达人,她不仅能够做到把“送上门的线索”一网打尽,还能够通过自己的交际网搜寻到新闻,走在上班的路上,别人遇事看热闹,她是遇事就会找新闻,一句寒暄、一张图片在她的手下都能成为一篇细节详尽的热点新闻。
万能的“叮当猫”
“家贝,这个视频应该怎么剪啊?”“这张图片要怎么处理?”“要怎么引流啊”......李家贝,别名“叮当猫”,每当有不懂不会难操作的事情,必定需要呼唤一声“家贝来帮帮我!”无论是剪辑抗疫暖心小视频、撰写新颖标题还是编辑美化图片,大事小事,遇到技术性难题我们总是习惯性求助李家贝。走上一线,她是采、拍、写全能,坐镇后方,她又成为办公室的救急小能手。
“没事,我就睡办公室沙发上!”
9月1日,孝南全域核酸筛查第一天,家住新铺镇的赵程突然接到电话,得知自己家附近已经封控,处于不进不出的状态,担心自己回家之后无法返回工作岗位,作为股室唯一的男生,他毅然决定通宵值守,让同事们先回家休息。
“等会再拍,先去搭把手!”9月7号,一批援孝医疗物资送达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包括防护服、口罩、咽拭子和洗手液。赵程和宓天鹏赶到现场采访拍照。看着堆满大货车后车厢的物资,毅然放下手中的相机,加入了搬运的队伍,“疫情当下没有职业之分!”
顶着炎炎烈日,卸货的过程持续了2个多小时,结束后大家精疲力竭,赵程一身白T恤也“面目全非”,他自我调侃道:“今天当了一回搬运工,这是我劳动的光荣印记!”
“疫情就是命令,而报道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自孝感市全面打响抗疫战斗以来,孝南区融媒体中心全体干部都舍弃小家投入到了战斗现场,成为一名新闻战士,用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报道形式引导群众积极配合各项防疫措施,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