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街道光明社区位于孝感老城区西门外澴水河与老澴河的夹角区,辖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社区共回迁534户,辖区现有人口1674人。少数民族回迁回民30人,辖区有2处宗教场所,分别是基督教堂和清真寺,其中清真寺在开斋节等回族节日时新增回民服务对象1000余人。

近年来,光明社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社区作为各族群众的温馨家园共同缔造,夯实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抓牢“主心骨” 共同缔造同心光明
社区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立以社区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有人“懂”、民族政策有人“抓”、民族工作有人“干”,建立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2022年光明社区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8次,加深了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类文件、政策的学习把握,牢牢树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同时建立健全民族创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区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中,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讲座2次、组织社区干部和社区统战联络员集中培训5次,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示范学、邀请专家辅导学、理论现场宣读学、课堂互动融入学、现场交流体验学、创新形式多样学“六学并举”的培训体系,夯实社区干部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把握能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民族工作在基层统一战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瞄准“关键点” 共同缔造宜居光明
社区着眼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深入一线广听民意。老澴河改造前,社区干部、街道包保干部多次到少数民族居民家中广泛征求意见、动员他们参与、顺应群众期盼,坚持多方协商,做到改造工作“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改造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提出的个性化合理需求,专班同志能建尽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红石榴驿站,放置《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社会纵横学》《民族团结之歌》等专题书籍。成立了红石榴艺术表演队,结合花儿特色创意编写《花儿与少年》,并将歌声与舞蹈相结合,切实用群众喜欢的歌曲、排群众喜欢的舞蹈、绘群众喜欢的作品等形式,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唱出来、演出来、画出来、展出来”。


针对部分回民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社区干部通过耐心宣讲、“你点我讲”等微宣讲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切实为少数民族居民服好务。美好环境你我共享。社区以“绿色低碳环保 宜居光明社区”为主题,打造老澴河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科学设置红色文化区、民族互动科普区、民族休闲打卡区、休息景观区,建设红石榴主题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特色景观座椅,建成2公里民族团结进步长廊风情线,让各族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得宜居”的转变。
凝聚“向心力 共同缔造幸福光明
社区坚持用好“三方联动”机制,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社区居委会、自管委、物业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和诉求,先后解决了少数民族居民反映的小区飞线、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安装了8套健身器材,全省社区智慧共享健身中心项目花落光明社区。用活“小区三长”联动机制,社区广泛动员下沉党员、“五老”群体、少数民族志愿者等加入“三长”队伍,共化解邻里矛盾纠纷65起,解决群众反映各类问题27个。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社区与回民史家的“朵斯提”情缘。回民史某某,最早在西门居住,环城路改造后搬迁到光明社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融入光明社区,与社区保持良好的感情,在疫情期间,史家遇到困难就联系光明社区干部,社区干部马上穿着“红马甲”上门送菜送药,让史家感动不已,在社区的关怀下,史某某也带着家人加入志愿队伍,卡口值守、代购服务,到处都有回民“朵斯提”的身影。


同时,社区按照每月一主题,先后开展了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植石榴树”等系列特色民族活动,常态化开展少数民族志愿服务、书画剪纸麦秆画教学、体育锻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变“你和我”为“我们”,不断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来源:孝南区融媒体中心
一审:李杉杉 二审:刘立 三审:黄桂红
